? ? 鐘聲報時。鐘聲是悠遠時光的記憶,也是文化的音響。上古時代,“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”,在民眾的這種生活方式中,旭日夕陽構成作息時刻。宋詩名句“月上柳梢頭,人約黃昏后”,婉約而甜美,其實也挺寫實,在沒有鐘表的年代,具體地記下了戀人約會的時間。中國古代分晝夜為十二時辰,卯時點卯,過午歇晌,都源自子丑寅卯十二時。較為精確的記時器是日晷,測日影,定時刻,紫禁城金鑾殿前擺著它。在民間,因為計時器遠未普及至家庭 ,“天蒙蒙亮”、“日上三竿”、“雞叫了”、“擦黑”、“掌燈”等等都約定俗成,成為表示時間的用語。至于人工報時,則打更和敲鐘。在城市里,撞鐘報時是一種被廣泛采用的形式。因此,許多古城都建有鐘鼓樓。
? ? 歷史文化名城天津,于明代弘治年間,在城中央修建鼓樓,上懸大鐘一口。這是一口鑄鐵大鐘,本為報警聚眾之用,后來相沿成俗,成了報時鐘。按規定,司鐘者每天早晚要依時敲鐘。清代詩人梅寶璐為鼓樓撰寫對聯,“高敞快登臨,看七十二沽往來帆影;繁華誰喚醒,聽一百八杵早晚鐘聲”。上聯描寫望眼所見,下聯記耳聞——鐘聲傳達著一種公共時間,調衛城內外的社會生活和百業勞作,詩人對此做了頗富詩意的概括:津沽繁華是由鼓樓鐘聲喚來的。老鼓樓的這口大鐘,鐘高1770亳米,重約兩噸,現藏于天津歷史博物館。近年重建鼓樓,參照老鐘鑄新鐘。新鐘為銅鑄,高2000毫米,重三噸,鐘上鑄有銘文。
? ? 老鐘新鑄,南開大學校園里有一口校鐘?!吨罔T校鐘記》說,1937年7月28日、29日,侵華日軍蓄意轟炸南開,校舍被焚毀,校園被侵占,文物典籍被洗劫,鑄有《金剛經》全文、重6000佘公斤的校鐘也遭毀掠,舉世憤駭。1997年7月,為永記60年前的慘痛歷史,勵志未來,南開大學重鑄校鐘。鐘高1.937米,重三噸,鐘上鑄有南開校訓、校歌和銘文。鐘上可見鑄字:“河海泱泱,立學啟庠,英彥蔚起,山高水長,翔宇負笈,邦國之光 ……”
? ? 天津現存最大的鐘,在薦福觀音寺。自古以來,佛寺中有晨鐘暮鼓的法規。擊鐘象征“歡樂、吉祥、平安、災除”,留下許多佳話。晨撞鐘暮擊鼓以報時,還凝結為漢語中“晨鐘暮鼓”一詞,表示時日推移。薦福觀音寺前年移址重建于大直沽高臺。大直沽是天津城市發祥地之一,人杰地靈,有著豐厚的文化積淀。薦福觀音寺內建有鐘樓、鼓樓,內懸銅鐘和雷音鼓。鑄銅大鐘直徑兩米,高三米,重約五噸,鑄造精細,音響深厚悠揚,被稱為“津沽梵剎第一鐘”。